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你这个人太婊了!” “谢谢夸奖”

奶油鼠 橙雨伞 2020-01-29


“单身贵族”的概念,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了,这个千禧年初的流行词在今天看起来显得老土又怀旧。

但仔细想想,这在当时真的不失为一个相当前卫的理念:

即使是单身,也可以过得优雅、快乐、高品质。
 
如今十几年过去,流行语的更迭越来越快,人们如何想象单身?

“单身狗”“凭实力单身”“自杀式单身”……虽然多是自我调侃,但仍然从遣词上嗅得出一丝负面,比起结婚生二胎的“人生赢家”,大众语境中的“单身”显得孤独、可怜、又弱小。


这些流行语汇的产生,某种程度上是大众观念的一种映射,但可能也潜移默化地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的态度。

比起现在的自嘲,曾经的“单身贵族”这个词给了面对催婚的青年男女多少底气。

我们也可以从对语言的使用中,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勇气吧。
 

“我是自己的伴侣”
 
艾玛·沃森自从以童星出道以来,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。

近日,她在采访中被问及感情状况,她说她不是单身,而是在“和自己当伴侣”(self-partnered)
 
她解释说,自己即将迎来三十岁,想到没有伴侣、没有丈夫、没有孩子,一样会感到焦虑万分,她不信“我单身我快乐”的说法,但她称自己为“和自己当伴侣”时,她对自己的状态越来越接受和感到满意。

图/NBC News
 
在英语中有一个概念,叫做“singlism”(单身歧视),由美国学者 Bella DePaulo(贝拉·狄博罗)提出,指的是对于“single”(单身)状态的污名和歧视。

英文语境中,“single”者也常被认为孤僻、可怜、不好相处。

这样或许可以理解,艾玛为何不能摆脱“single”这个状态带来的负面感受,因为这种歧视在社会中铺天盖地,女明星也不能幸免。
 
不要小看这种歧视的存在感,整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透漏出“单身歧视”的氛围。

从领导的“你也没对象没约会不如就留下来加班”到亲戚的“挺漂亮的姑娘怎么会找不到对象”,可能都算不上什么特别大的恶意,但确实有个潜台词:

你单身,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?
 
女性受到的单身歧视更严重,一旦有女性大龄未婚而又偶尔情绪不稳定,一定有人背后议论是“老姑娘脾气”。

各大相亲角的父母操碎了心,年年都有这样的新闻爆出:

       

△女儿再优秀,嫁不出去都白搭

 
尽管数据告诉我们,世界各国的结婚率都来到了历史低点,单身实在是再普遍再正常不过的一种选择,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令人感到压力和自我怀疑:难道真的是我的问题?
 
所以很多人、尤其是女人,可能都在享受单身和急于结束单身的状态中摇摆过。

针对女性还有个词,叫做“恨嫁”

“恨”在广东话里,是极端渴望的意思。

△《粉红女郎》中的“结婚狂”

但有意思的是,即使你真的恨嫁、努力去找一个伴侣,舆论也并不会放过你,因为“恨嫁”意味着渴望,却也暗示着求而不得的尴尬和隐情。
 
于是事实变成了,无论你想不想,只要你还是单身,你就在“单身歧视”的天罗地网里无可逃遁。

所以前几年国外有了“自婚”(sologamy)的概念,自婚者身穿礼服,宣布自己和自己结婚。这个仪式没有法律效力,却意味着某种好好照顾自己、永不放弃生活的决心,也是对单身歧视的一种回应:

你觉得我不结婚有问题,那我就结一个吧,虽然是和自己。

△第一位单身新娘劳拉·梅西

图/BBC

 
这看起来和艾玛·沃森的“与自己当伴侣”异曲同工,难免招致是否多此一举没事找事的质疑。

但如果用新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状态真的能带来自信和自我接受,何乐而不为呢?

毕竟,如果不是本人,或许很难体会那种焦虑被自己慢慢抚平的经历,和彻底放松后的喜悦。
 


嗨,你这个小婊子
 
“婊子”几乎从来都不是好词。

在过去,它特指性工作者,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最底层;后来成了骂人话,用来荡妇羞辱那些“浪荡”“风尘”的女子;再后来,搭配不同前缀,射程几乎扩大到几乎所有女性:绿茶婊、奶茶婊、水泥婊、汉子婊……

此前,还有一份“鉴婊测试题”在朋友圈刷屏,有道是一个善于识人的人,首先要认得出谁是真正的婊子。

△朋友圈刷屏的“鉴婊测试题”
 
我一度非常非常反感这一套“婊学”,这是一种彻头彻尾建立在男权逻辑之上的话语体系,却又常常是被女性用作攻击女性的武器。

这套语言体系中没有一个清白的女人:

性格柔弱是在装可怜、和男性称兄道弟是为了博取信任、找男性帮忙是为了取悦他们的保护欲、就连不化妆都是为了迎合男性的清纯想象。

很可怕,任何一个女人进入这套话语,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为了勾引男人。

而勾引男人,就是在伤害其他女性的利益。

图/《延禧攻略》


关于这一套的深度反思和批评已经见得不少,所以这里也不赘述。

但有趣的是,时间久了,“婊”这个词似乎正在悄然被解构,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咬牙切齿地抨击想象中的那些婊子,而是充满亲昵地彼此招呼:嗨,你这小婊子。
 
网路语境中,“婊气”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赞美。

到底什么是“婊气”?似乎也没有很明确的定义,但总结下来,可能是一种有烟火气的、却又满不在乎世俗价值的、看起来不好惹的复杂气质,并且这被认为是美的。
 
“婊气”的代表人物是传奇名模娜奥米·坎贝尔。

娜奥米·坎贝尔

和她美貌、身材、业务能力齐名的,还有她出了名的坏脾气。

她曾经正面硬刚种族歧视,闯出黑人模特的一条血路,也曾口无遮拦、出语伤人、暴力殴打狗仔,并在公众场合翻出一个个肆无忌惮的白眼。

在如今国内女明星深受各种束缚,人设不是少女就是贤妻的今天,很多人开始觉得那种反叛的“婊气”真是又酷又难得(当然使用暴力是不对的)。

△3unshine女团的“婊气”
 
“婊”是好女人的对立面。当一个完美的好女人有多难?

要温柔也要坚强,要事业独立也要照顾家庭,要轻声细语也要言辞得体,要情绪稳定也要体贴共情,要同时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,才是符合大众期待中的“好女人”。

好女人太难当了,越来越多年轻女性开始向往“婊气”,对以上所有规则翻个白眼说去你的吧,老娘做好自己就行。
 
可惜很少见到女孩敢于把“婊气”作为一个褒义词来形容自己的,更多的是用来形容气场强大的女明星。

其实很能理解,在世俗的生活里要面对的压力这么多这么大,彻底反叛始终需要很大的勇气。

粉一个婊里婊气的姐姐,多少寄托了一些自己的向往吧。
 

你好,在下田园女权
 
别急,别急。我知道“田园女权”四个字一出,足以令广大女权主义者血压升高。

还有谐音梗的“女拳”,我一度看到那个熟悉的emoji都会怒从心头起。

这些年的网络冲浪,让我体会到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。
 
“田园女权”或是“女拳”总能够引起巨大的愤怒,不仅仅是因为误解和偏见——误解和偏见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和解释来消除的,更是因为这一类的抽象话背后有一套傲慢的逻辑:

只要使用这套语言,就可以定义什么是“真正的女权”,而除此之外的,统统都是无理取闹、上纲上线、过度敏感。

△是这种“女拳”吗?

但使用这套语言的人,其实也鲜少关心“真正的女权”。

Ta们不在乎平权如何作用于每个人身上,只满足于使用一些抽象词汇来挖苦讽刺他人真实诉求的快感。
 
我对这四个字情绪复杂,纵然专业修习过性别研究的课程,熟悉女权主义历史和不同流派间的各种名词解释,但在网络环境戾气深重、性别矛盾越发尖锐的今天,我感觉那些学院派的知识好像失效了。

我无法对谁控诉:你这不是女权;

也无法对谁解释:Ta这样不是女权,请不要以Ta来代表女权。

△艾玛·沃森聊女权
 
我知道许多追求平权、要求独立与尊重的朋友都曾经试着和人解释过“女权即平权”、“女权也是为了男性的基本权益”一类的入门级大道理,但打过那么多嘴仗以后,女权究竟是什么呢?

女权又不是需要被擦干净的牌坊,比起维护某种理念的“干净”,在这些乌烟瘴气的网络骂战中女权主义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和接受,总有那么几个是因此保护了自己、或能够和自己更好地相处的吧?
 
这么一想,好像也就没那么在乎被人称作“田园女权”了。

事实上,越来越多的女孩子索性直接以“田园女权”自称。

这个没有边界也没有定义的新词被赋予了一种反抗意味:你说我是田园女权,那我就是吧。我永远不可能是你眼里的完美女权主义者,但我也永远都不会在意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了。

图/《壁花少年》

 
如果我们都不惧怕被称作“田园女权”,听到这些黑话时第一反应不是撇清自己、解释自己的话,那这些侮辱性的网络用语又能有什么力量呢?
 
如今,我可以一口气讲出许许多多个含有歧视女性意味的新旧词汇,有些是在性别不平等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已久的,有些是在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被发明的。

这些词语在父权社会中被赋权、被使用、被认为是理所当然,但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解构、祛魅、重新解读、创造发明。

那些侮辱性的词汇,我们能重新赋予其正面力量。

而这,也是我们对抗世界的方法。
 



P.S.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。

作者


奶油鼠


一块冬天的奶油蛋糕


☟点击下图,阅读更多
在看数过100
评论里抽一位送书~☟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